椭圆偏振光的实现和检测
一、椭圆偏振光的实现
椭圆偏振光可视为两个频率相同、传播方向一致,但振动方向相互垂直的线偏振光(通常取x和y方向)叠加而成。关键在于这两个分量之间存在恒定的相位差(δ),且振幅可以不同。
主要实现方法:
1.线偏振光+波片(特别是1/4波片):
原理:波片由双折射晶体(如石英、云母)制成,其光轴平行于表面。当线偏振光入射时,会分解为沿快轴(F)和慢轴(S)振动的两个正交分量。波片使这两个分量产生特定的相位差(光程差)。
1/4波片:使快慢轴分量产生π/2(90°)的相位差。
1.实现椭圆偏振:
让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波片的快轴(或慢轴)成θ角(θ≠0°,90°,45°)。
1、入射光振幅E₀分解为:沿快轴分量`E_f=E₀cosθ`,沿慢轴分量`E_s=E₀sinθ`。
2、1/4波片使这两个分量产生90°相位差(通常设定`E_s`滞后`E_f`90°)。
3、出射光即为椭圆偏振光。椭圆的长短轴方向与波片的快慢轴方向一致。
4、特殊角度:当θ=45°时,`E_f=E_s`,出射光为圆偏振光(椭圆的特例)。
1/2波片:产生180°相位差,主要作用是旋转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,不能直接产生椭圆偏振光。
其他波片:任意波片(产生任意相位差δ)与线偏振光组合,只要偏振方向不与波片轴平行或垂直,都能产生椭圆偏振光。
2.线偏振光+全内反射(或金属反射):
原理:当线偏振光在电介质界面(如玻璃-空气)发生全内反射,或在金属表面反射时,反射光的s分量(垂直于入射面)和p分量(平行于入射面)之间会产生一个与入射角相关的相位差δ。
实现椭圆偏振:如果入射光是线偏振光,且其偏振方向既不平行也不垂直于入射面(即同时包含s和p分量),则反射光中s和p分量的振幅比和相位差δ(由入射角和材料性质决定)共同作用,使得反射光变为椭圆偏振光。菲涅耳公式描述了这种相位变化。
3.直接产生(激光器):
某些激光器(如带有布儒斯特窗的气体激光器)输出的光本身就可能具有微弱的椭圆偏振特性。通过设计激光腔和光学元件,可以更精确地控制输出光的偏振态为椭圆偏振。
二、椭圆偏振光的检测
检测椭圆偏振光的核心目标是确定描述其偏振态的两个关键参数:
1.椭圆长轴的方位角(ψ):长轴相对于某个参考方向(如水平轴)的夹角。
2.椭圆率角(χ):定义为`tanχ=±(短轴长度/长轴长度)`。χ的正负号代表椭圆的旋转方向(左旋或右旋)。
主要检测方法:
1.旋转偏振片法(结合1/4波片-最常用):
原理:利用偏振片(检偏器)和1/4波片组合,将椭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,然后通过测量线偏振光的方向来确定椭圆的参数。
步骤:
a. 单独使用检偏器:将待测光通过可旋转的偏振片(检偏器),在其后放置光强探测器。旋转检偏器360°,观察透射光强`I(α)`随检偏器角度`α`的变化。对于椭圆偏振光,会观测到光强在最大值`I_max`和最小值`I_min`之间变化,且最小值`I_min>0`(区别于部分偏振光,部分偏振光的`I_min`可以非常接近0)。
b.确定长轴方位角ψ:找到透射光强达到最大值`I_max`时检偏器的角度`α_max`。此时检偏器的透光轴方向即平行于椭圆的长轴方向。因此`ψ=α_max`。
c.引入1/4波片:在待测光路和检偏器之间插入一个1/4波片(其快慢轴方向已知,例如设定快轴水平)。关键:将1/4波片的快轴精确对准步骤b中找到的椭圆长轴方向(即`ψ`方向)。
d.再次旋转检偏器:固定1/4波片方向后,再次旋转检偏器360°,测量透射光强`I(β)`随检偏器角度`β`的变化。
e.确定椭圆率角χ:经过1/4波片(其快轴沿长轴)后,椭圆偏振光被转换为线偏振光。该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`β₀`(此时透射光强最大或最小)与长轴方向(即1/4波片快轴方向)的夹角等于椭圆率角χ。即`χ=β₀`。
f.判断旋向:根据`β₀`是正还是负(相对于快轴方向),结合1/4波片的延迟方向,可以判断椭圆是左旋还是右旋(通常需要结合实验约定或理论推导)。
2.斯托克斯参量测量法(更全面):
原理:任何偏振光(完全偏振、部分偏振、非偏振)都可以用4个斯托克斯参量`(S₀,S₁,S₂,S₃)`来完整描述。对于完全偏振光(包括椭圆偏振光),有`S₀²=S₁²+S₂²+S₃²`。
测量:通过测量不同偏振元件组合下的光强来计算斯托克斯参量:
`S₀=I(0°)+I(90°)`(总光强)
`S₁=I(0°)-I(90°)`(0°vs 90°线偏振分量差)
`S₂=I(45°)-I(135°)`(45°vs 135°线偏振分量差)
`S₃=I(RHC)-I(LHC)`(右旋圆偏振分量光强vs左旋圆偏振分量光强)
其中`I(α)`表示透光轴在`α`方向的线偏振片后的光强;`I(RHC)`和`I(LHC)`分别表示通过右旋圆偏振器和左旋圆偏振器后的光强。
获取椭圆参数:对于完全偏振光,椭圆参数可由斯托克斯参量计算得到:
长轴方位角`ψ`:`tan(2ψ)=S₂/S₁`(需注意象限)
椭圆率角`χ`:`sin(2χ)=S₃/S₀`
旋向:`S₃>0`通常表示左旋(LHC),`S₃<0`表示右旋(RHC)。(旋向定义需统一)
优点:可直接测量部分偏振光的偏振度,测量方案相对系统化(常用旋转波片法或四探测器法实现自动化测量)。
3.椭偏仪:
专门仪器:这是测量椭圆偏振光的最精确和强大的仪器,尤其在薄膜光学表征中应用广泛。
原理:基于反射或透射产生椭圆偏振光。仪器精确控制入射到样品上的线偏振光的偏振态(通过起偏器),测量经样品反射或透射后光的偏振态(通过检偏器和1/4波片组合分析)。测量结果是两个角度参数(通常用Ψ和Δ表示,Δ即前述相位差δ),直接对应了样品的光学性质(如薄膜厚度、折射率)。
重要注意事项
单色性:波片的作用(相位延迟)和斯托克斯测量都强烈依赖于光的波长。波片通常设计针对特定波长(如钠黄光589.3nm或氦氖激光632.8nm)。测量宽光谱光源(如白光)的偏振态需要使用消色差波片或更复杂的方法。
区分部分偏振光:旋转偏振片法检测时,椭圆偏振光(完全偏振)的最小透射光强`I_min>0`,而部分偏振光的`I_min`可以非常小(接近0)。斯托克斯参量法可以直接区分并测量偏振度。
旋向定义:左旋/右旋的定义(面对光源观察还是沿光传播方向观察)在光学领域存在不同惯例,需明确所使用的定义。
总结
实现:最常用方法是让线偏振光通过一个1/4波片,且偏振方向与波片快/慢轴不成45°角。反射(全内反射、金属反射)也能产生椭圆偏振光。
检测:最基础实用的方法是旋转偏振片法结合1/4波片,先找到长轴方向(ψ),再用1/4波片将其转换为线偏振光并测量椭圆率(χ)和旋向。斯托克斯参量法提供更全面和标准化的测量。椭偏仪是用于高精度材料分析的专门设备。
理解椭圆偏振光的产生和检测,对于研究光的偏振性质、晶体光学、薄膜光学、光纤通信、显示技术等领域都至关重要。